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8月1日报道 近期,理想i8撞卡车的场景模拟测试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本是一场旨在展示安全性能的测试,却意外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甚至陷入了“车企安全信任迷宫”。
起因是理想i8新车发布为展示车辆安全性能,进行了一场模拟真实用户驾驶的会车碰撞场景。在测试中,理想i8与东风柳汽生产的乘龙卡车相撞,结果显示,理想i8在碰撞后保持了较好的车身完整性和乘员舱结构,而卡车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这个视频不仅引发公众对测试真实性的质疑,提出了“一辆卡车连小汽车都撞不过吗?”的疑问,更是将车企营销中的“对比测试”推向舆论风口。而近期懂车帝等平台开展的碰撞试验同样频频引发热议,让“安全测试”这一专业领域意外成为流量密码。
更耐人寻味的是,有关安全的碰撞测试,其实已经有很多国内国外的专业机构建立了诸多严谨的标准(如C-NCAP、C-IASI、Euro NACP等等)。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车企们为何热衷于“花式碰撞”?是在博眼球,还是避重就轻?
测试正主东风柳汽下台作出回应,发布正式声明,认为相关视频内容构成了对其品牌的侵权行为。东风柳汽指出,本次测试为特定场景测试,与实际场景运营存在严重差异,视频的传播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损害了商业利益。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测试结果会误导消费者对卡车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认知。
理想汽车则强调,整个测试过程完全交由专业第三方负责,从实验场地选择、测试设备配置到卡车采购,理想汽车均未干预或指定,是基于真实用户会车场景进行的模拟测试。理想i8满足多项严格的安全标准,涵盖100项测试工况,此次测试是为了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安全性能。
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中汽研也迅速回应,强调整个测试过程严格符合所有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未对卡车的任何技术参数进行人为调整。中汽研详细阐述了测试的标准化流程,表明所有操作都按照国际通行的汽车安全测试标准执行,测试全过程可追溯。
三方各执一词的背后,暴露出碰撞测试的标准之争。有人指出,当前行业缺乏对“对比测试”场景的明确规范,尤其是商用车与乘用车对撞这类非常规测试,其科学性和可比性存疑。
当前最新进展为这场争议以“直播复测”的邀约暂告段落。
理想i8的这场测试堪比“田忌赛马(参数丨图片)”——用乘用车的优势场景对撞商用车的弱势部位。尽管中汽研强调测试“符合标准”,但是东风柳汽的抗议反驳暴露出了一个问题:标准化的安全测试,正在被定制化的“对比秀”所解构。
事实上,将对比测试引入新车发布会的做法,已经成为汽车行业中的新“常态”。虽然C-NACP等测试已经覆盖了正面、侧面、追尾等多场景碰撞,结果直接体现为不同的等级,但是车企们仍然执着于策划“极限对决”:
此前,鸿蒙智行尊界S800发布时与迈巴赫S680进行对比测试,展示极寒环境下的性能优势;魏牌高山通过和丰田埃尔法的详细配置参数对比,展现产品竞争力;特斯拉Model Y更是常常被其他品牌“拉来”进行各种对比测试,涵盖加速性能、续航里程、智能化水平等多方面。
也许消费者与网友们更加爱看“翻车”或“逆袭”的戏码,而车企宣传显然需要这波流量。当专业测试变成了“段子化”的内容,那么安全性能的严肃性就反而退居其次了。
但像理想i8这样直接进行真车对撞测试的情况仍较为少见。因为直接的对撞测试不仅可能涉嫌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还容易被视为恶意拉踩,引发法律纠纷,影响品牌形象。
理想i8此次踢到铁板,主要在于触碰了商业车行业的敏感点。中汽研等机构的回应也未能完全平息质疑,反映出第三方检测公信力面临的挑战。
在此次事件中,消费者也出现了不同观点。一部分消费者认为,测试结果直观地展示了理想i8的安全性能,为购车提供了参考;另一部分消费者则对测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表示怀疑,认为一次测试结果不能完全代表车辆的安全性能,且担心这种测试方式会误导消费者。
但是这场风波未必可以刹住“整活”热情。目前各个车企出现的“新花样”包括但不限于:悬崖泊车测试、防毒面具测空气净化;抬高对手,与豪车、网红车对比;甚至形式更加娱乐化,通过直播投票决定碰撞角度或者邀请博主带高热度等等
当碰撞测试变成“碰碰车游戏”,车企在收获流量的同时,也面临更严苛的审视。娱乐至死的尽头,可能是安全信任的崩塌。如何在营销创新与技术严谨性之间找到平衡?或许答案正如网友调侃——“下次对撞,建议全程开弹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