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人口大国,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和印度,同样是拥有14亿左右的人口基数,两国在农业上的发展大不相同。
印度耕地面积要远超中国,从2024年的相关数据上可以看到,印度粮食产量达到了3.3亿吨,相比之下耕地面积小的中国,在粮食产量上面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谁更胜一筹?
印度24年粮食产量3.3亿吨
印度2024年的农业答卷令人瞩目,粮食总产量冲上了3.32亿吨的新高峰,相比前一年实现了显著跃升。其中,大米和小麦作为两大支柱,双双刷新纪录,展现出这个人口大国的农业潜力。
而印度的农业优势便是其令人羡慕的耕地资源,2023年美媒报道权威的卫星测绘数据显示,印度的耕地面积高达1.8亿公顷,位居全球首位,比中国整整多出约4000万公顷。
地理条件更是得天独厚,大部分国土处于热带和亚热带,阳光雨水充沛,尤其是印度河与恒河两大流域,被誉为印度粮仓,沃野千里,灌溉便利,集中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宝贵耕地。
这份老天爷赏饭吃的厚礼,让印度坐稳了“世界大米之王”的宝座。
其引以为豪的巴斯马蒂香米,以独特的香气和修长的米粒征服全球餐桌,远销中东、非洲等地,出口量甚至超越了传统大米强国泰国,成为国际市场上一股强劲力量。
2024年其大米产量达1.378亿吨,小麦产量1.1329亿吨,共同支撑起3.32亿吨的总量,成绩确实亮眼。然而,耀眼的总产量光环下,却难掩一个核心痛点,那就是生产效率偏低。
以最能说明问题的单产来看,2023年印度每公顷稻米的平均产量仅为4.2吨。这个数字不仅远落后于中国的7.1吨,甚至低于邻国越南的6.0吨。小麦等其他主要作物也面临着类似的单产瓶颈。
究其根源,在于关键的“内功”修炼不足,2019-2021年间,印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年均投入,仅占其农业总产值的0.5%左右,三年总额约12亿美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中国在该领域的投入高达66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印度、美国和巴西三国的总和。这巨大的投入差距,直接影响到种子研发、技术升级的速度与深度。
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的报告明确指出,种子研发薄弱、灌溉设施覆盖不均、农业机械普及率低,是制约其农业潜力释放的三座大山。
许多地区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印度7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超过40%的劳动力依赖土地生存,且农业从业人口仍在增长。
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尚未能充分惠及这个最庞大的群体,导致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未能形成有效循环。
如何提升效率、释放农村活力,成为印度农业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那么,耕地资源相对紧张的中国,又是如何实现更高产出的呢?
中国的突围之路
面对人均耕地资源少于印度的现实,中国农业选择了另一条突围路径,藏粮于技,向科技要产量,向单产要增量。
从相关数据上可以看到,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历史性地突破了1.4万亿斤大关!这样的丰收是在极端天气频发的逆境下完成的。
超过10亿亩的良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同样超过10亿亩的耕地拥有了高效灌溉保障。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铁牛轰鸣已成为田野主旋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意味着超过六成的粮食增量直接源于科技的力量。
而藏粮于技的核心,在于解决一个关键命题,如何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农民田间的丰收果实?
用大豆举例,一个新优质大豆品种的诞生,往往需要科研人员耗费八年甚至更长时间。
从优选亲本、杂交实验、连续五代以上的加代筛选,到从上千份材料中优中选优,最终只有少数尖子生能获得参加国家级区域试验的资格。
在中国大豆之乡黑龙江黑河,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地对新收获的豆种进行蛋白测定与筛选,只为找出最具潜力的种子选手。
2024年,黑河市2000多万亩大豆通过推广良种和配套技术,单产提升超过5%,为缓解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贡献了坚实力量。2024年中国粮食增产中,预计有超过70%来自单产提升!
国家已经锚定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目标,意味着这场以科技为核心的增产之路将持续深化。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层面,两种模式背后有着共同的目标。
殊途同归
尽管路径迥异,但中印这两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巨型国家,其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高度一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让人民吃饱饭、吃好饭。
印度充分发挥其自然禀赋优势,并通过政策努力在扩大种植面积和提升总产量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2024年3.32亿吨的粮食产量,是其不懈奋斗的成果勋章。其高品质的巴斯马蒂大米畅销全球,不仅赚取外汇,也提升了国家农业形象。
中国则立足于科技创新与精耕细作,在有限的耕地上挖掘出惊人的生产潜力。7亿吨的产量雄辩地证明了科技与土地结合所能迸发的巨大能量。
从东北黑土地上金灿灿的大豆,到南方水乡绿油油的稻田,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和亿万农民的辛勤汗水。
无论是印度田间劳作的庞大农民群体,还是中国实验室里十年磨一剑的育种专家,亦或是中国各地应用新技术、迎接新挑战的种植户,他们的努力本质上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让十四亿人的饭碗端得更稳,碗里的食物更加丰富。
印度大米的出口创汇,中国大豆的单产提升,最终都化作了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安心与满足。不同的智慧在田野间交汇,共同书写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篇章。
回望这场14亿级人口的粮食竞逐,印度坐拥沃野万顷,仍在效率提升中艰难跋涉;中国以不足的耕地,凭科技之犁深耕出7亿吨的丰收奇迹。从黑龙江的豆田到湖南的稻海,从实验室的精筛到田垄间的传授,这条增产之路凝聚着无数智慧与汗水。
粮食安全无小事,唯有持续投入农业科技,并将创新成果扎实注入每一寸耕地的肌理,才能在风浪中稳驭粮船。饭碗装着自己主粮的踏实,正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幸福底色,它提醒我们,每一粒米粟背后,皆是时代与耕耘者共同写就的壮阔诗行。
主要信源
印度农业发展为什么“步履蹒跚”?美媒:技术投资不到农业总产值0.5%——来源:环球时报
这件事,莫迪政府为何不敢怠慢?——光明日报2025-08-04
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光明网2025-08-04
焦点访谈丨粮食产能如何再增千亿斤?中国有“粮”方——中国日报网2025-08-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